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0月15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一周年之际,“新时代 新征程 新文艺”国家大剧院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专题座谈会在北京艺术中心举行,多位艺术家、院团高校管理者等业内人士现场分享亲身感受。
开幕运营近17年来,秉承“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的发展宗旨,国家大剧院崛起为世界文化版图中的重要一极。2023年年底,北京艺术中心正式对公众开放,国家大剧院全面开启“一院三址”的发展新格局。国家大剧院院长王宁表示,作为国家文化平台,剧院将举旗帜、明方向、守正道、开新局,努力为建设文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坚定文化自信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守不移
不久前的国庆假期,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忙碌而精彩:改编自经典电影《乌鸦与麻雀》的同名话剧迎来首演,当代戏剧人致敬文艺先辈,拓展行业前沿;一天后,新编京剧《白蛇传》首度亮相。同样是那一汪朦胧多情的西湖烟雨,但身处新时代、新技术的浪潮里,经久绵延的国粹艺术被赋予新的表达。
“建院17年来,国家大剧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将优秀作品视为立身之本。”国家大剧院副院长张尧介绍,截至目前,国家大剧院已累计推出原创、制作剧目共计110部,中国题材作品占比约一半。坚守本土的同时,许多世界经典在这里变为更具现代性和中国审美的“大剧院版本”。2024年8月,国家大剧院制作瓦格纳歌剧《莱茵的黄金》成功首演,标志着剧院的制作水准再上新台阶。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音乐家舒楠认为,好的作品一定“要到人民中去”,由他创作的《不忘初心》《灯火里的中国》等歌曲近年来广为流传。“只有去感受这个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接通创作的天线。”他说。
秉持开放包容 以艺为桥促进世界文明互鉴
依靠自身越发精进的艺术水准,立足全国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的站位格局,国家大剧院的辐射能力遍及国内、联通世界。2023年春,国际交往掀开新篇章,大批国外艺术家以国家大剧院为锚点重返中国。2024年,盛况延续,齐默尔曼、安妮-索菲·穆特、斯维特兰娜·扎哈洛娃、祖宾·梅塔、马林斯基剧院等名家大团已先后登台国家大剧院“一院三址”。
“我们坚持请进来,也坚持走出去,在交流互鉴中发挥重要的文化桥梁作用。”国家大剧院副院长管建波说。2024年8月,国家大剧院与北京市教委联合创建的北京青年交响乐团受邀赴美参加首届“WOW!世界青年管弦乐团周”演出及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尽展当代中国青年风采;10月,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中俄建交75周年之际,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远赴俄罗斯,以横跨莫斯科、圣彼得堡、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音乐之旅续写两国情谊。与此同时,国家大剧院制作威尔第歌剧《假面舞会》和“中国之夜”音乐会亮相中东艺术高地阿曼马斯喀特皇家歌剧院,为世界剧院联盟的会员合作再添成功案例。迄今,由国家大剧院发起成立的世界剧院联盟已吸引21个国家、32家表演艺术机构成为会员机构。
20世纪90年代便投身于文化交流的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指挥家李心草,亲身见证了“中国声音”走向世界的历程。“30年前,我们带乐团出访,一是要考虑能带什么曲目出去,二是在演奏西方作品时,我们必须注意在技术上扬长避短。”他说,“近十年,情况变得完全不同,我们敢于到德国演奏贝多芬,到奥地利演奏施特劳斯,到俄罗斯演奏斯克里亚宾,到意大利演奏普契尼,我们更能挺起腰杆,也更有自信。”
坚持守正创新 为艺术突破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在新的时代起点上,“我们要传承好过往成功的运营管理经验,也应该不断推动剧院的创新性发展,托举形成剧院的新质生产力。”国家大剧院副院长马荣国说。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大剧院突破前行的重要发力点,2019年和2020年,国家大剧院原创舞剧《天路》、“繁华众声”音乐会分别启用全球舞台艺术首次4K+5G、8K+5G直播。2020年,国家大剧院率先推出线上演播,步入双演模式时代。四年来,线上演播累计推出260余期,点击量超61亿次,这场广度、深度前所未有的艺术普及仍在继续。
“线上观众中,80后、90后、00后占比达到82%,我们根据这类观众的诉求和互动的体验习惯,尝试用AR、VR、XR等先进技术,助力新的策划和创作。”马荣国说。2024年,国家大剧院参与打造的国内首部XR数字戏剧《麦克白》首映,为行业发展勇探先路,科技的力量越发深入艺术创作的肌理。以恪守国粹传承的北京京剧院为例,早在十年前,“我们就与国家大剧院合作了京剧《天下归心》,张艺谋导演跨界执导,我们在舞美、灯光等许多方面进行了创新,吸引许多年轻人和不太了解京剧的观众走进剧场,体验京剧之美。”北京京剧院院长秦艳说。在她看来,传统文化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融入新鲜的技术手段和创作理念,让创新成为艺术发展的不竭动力